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唐代詩人李紳的這首《憫農(nóng)》千古流傳,婦孺皆知,寥寥20字,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農(nóng)民辛苦種糧的場景。這首詩告訴我們糧食來之不易,我們要珍惜糧食。古代人們對勤儉節(jié)約非常推崇,文人墨客也為后人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經(jīng)典名句。
曹操在《度關山》里有曰:“侈惡之大,儉為共德。”意思是說奢侈浪費是最大的罪惡,勤儉節(jié)約才是大德;李商隱的《詠史二首·其二》這首詩句句如箴言警句,直戳人心,拷問靈魂:“歷覽前賢國與家,成由勤儉破由奢。何須琥珀方為枕,豈得真珠始是車。”大到邦國,小到家庭,成皆為勤儉,敗全因奢侈。勤儉如細流,潤人心;奢侈似猛虎,噬人骨。白居易有詩為證:“奢者狼藉儉者安,一兇一吉在眼前。”
周怡的《勉諭兒輩》:“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。”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想從節(jié)儉變得奢侈是容易的,但從奢侈變得節(jié)儉卻非常困難。讀此佳句,不由想到父母經(jīng)常告誡我們的話:懶好做,勤難學。此理相同,都是說好的習慣養(yǎng)成不易,壞的毛病一學就會。由此可見,一個人長久保持的“儉”和“勤”很可能一不留神就會變成“奢”和“懶”,所以我們平常要時刻提高警惕,嚴格自我管理,樹立正確的信念,別讓不正之風侵蝕我們的思想,別讓奢侈之氣腐蝕我們的靈魂。少些貪欲,多些淳樸,心靈才會安寧,幸福才會撲面而來。
常言道:“精打細算,油鹽不斷”;“勤儉傳家久,節(jié)約繼世長”。賞讀古人這些“勤儉”詩,使人明心醒腦,受益終生。
(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)
推薦閱讀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
今日頭條
川公網(wǎng)安備51019002004313號